|
"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判断风险。" - 埃隆·马斯克
碧桂园,中国房地产巨头,现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根据最新公告,碧桂园2023年1-9月的权益销售总额仅约1549.8亿元,同比下降了43.9%,较2021年同期更是下跌65.4%。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刚刚结束的9月,碧桂园只能推售61.9亿元,同比骤降80.7%。
土地项目布局成困境源头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时段恰逢全国各地取消了房地产限购政策的高峰期。然而,为何碧桂园等大型开发商反而销售不佳?问题的核心在于碧桂园的土地项目布局,越是取消限购,其销售就变得越为惨淡。原因显而易见:碧桂园的土地项目主要集中在三四线城市,一二线城市的占比相对极低。
换句话说,这些难卖的房产项目大多落户于三四线城市,市场饱和,销售前景堪忧。2023年,碧桂园的内地合同销售中,仅有3%位于一线城市,28%位于二线城市,高达69%位于三线城市。在房地产市场,增量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而越是三四线,销售就越为困难。
碧桂园的城市分布
碧桂园在广东省拥有272个项目,然而广州和深圳仅占其中的22个,其余250个项目分布在广深以外的城市。这些城市包括佛山、惠州、东莞、中山等,却都遭遇了断崖式的销售下跌。惠州甚至出现了5折促销,最终被房管局强制整改。在房地产市场,地段至关重要,地段差劲,碧桂园再如何努力也难以逆转颓势。
面临的经济压力与挑战
面对日益恶化的销售局面,碧桂园不得不摊牌。最新公告表明,公司正面临着4.7亿港元的到期债务,无法偿还。这使得碧桂园面对严峻的经济挑战。
然而,碧桂园作出了艰难而明智的决策:优先确保交付在建楼盘,以应对恶化的现金流问题。在这一决策下,碧桂园承认现金流不足,但承诺将优先用于保障购房者的权益。
境外债务与债权人大会
此外,碧桂园决定采用类似融创的策略,进行境外债务重组,涉及的本金高达93亿美元。境外债务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房地产企业,融创为此提供了一个经典案例。其化债的模式主要依靠两种方法:
首先,将可以强制债务转换为股票的可转债全部转化为相应的股票,不能强制转化的债务则以协议价格进行转换。其次,通过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用新的借款替代旧的借款,延长还款周期。
**碧桂园摊牌与教训**
碧桂园面临的挑战和风险是不可小觑的,但在现有压力下,他们必须采取果断行动,确保不再重演恒大的悲剧。解决房地产危机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包括土地项目布局的调整和债务重组。此外,与购房者、债权人的沟通也至关重要。
在这个房地产市场的寒冬中,碧桂园必须敢于面对现实,采取明智的措施,以避免陷入更大的风险。通过保障购房者的权益、合理化债务、调整项目布局等措施,或许他们能够渐渐摆脱困境。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