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条创作挑战赛#
你们听说了吗?郑州有人买了一套房,花了118万,贷了90万,还了五年,现在居然免费送给别人,只要对方继续交贷款就行了。这是什么情况?难道郑州的房子不值钱了吗?
不是难道,而是确实如此!郑州的房价已经跌了四年,从2018年的2万多一平,跌到了现在的1.3万多一平,跌幅超过30%!而且还没有停止的迹象,郑州的房价还在继续下探!
郑州的房价为什么会跌得这么惨?原因很简单,就是供大于求!郑州的房子太多了,而买房的人太少了!郑州的在售二手房数量已经超过10万套,而新房也有近20万套待售。而郑州的人口却没有增长多少,而且受到疫情、雨灾等影响,很多人的收入和信心都受到了打击,买房的意愿和能力都下降了。
郑州的房价跌得太明显,让很多买房者都觉得不划算。他们宁愿把房子送给别人,也不愿意继续持有。因为他们算过账,如果继续还贷款,还要付出高额的利息和物业费等支出,而且还要面对房价进一步下跌的风险。如果把房子送给别人,至少可以减轻自己的负担,也可以给自己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郑州政府出台救市政策,能否扭转楼市颓势?
面对郑州楼市的低迷,郑州市政府也不得不出手救市。今年3月1日,郑州市出台了《关于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通知》,共19条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包括放宽限购、限贷、限售等条件,降低首付比例和利率水平,鼓励刚需和改善型购房者入市。
这些政策一出台,就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关注和讨论。有人认为这是一剂及时雨,能够有效激活郑州楼市的需求端,带动楼市回暖。有人认为这是一剂猛药,能够有效缓解郑州楼市的供应端压力,帮助楼市去库存。也有人认为这是一剂毒药,能够有效加剧郑州楼市的泡沫问题,埋下楼市危机的隐患。
那么这些政策到底能不能扭转郑州楼市的颓势呢?我们不妨看看数据。根据郑州房地产市场的最新数据,3月份,郑州的新房成交量为1.2万套,环比增长了40%,同比增长了60%。而郑州的二手房成交量为1.8万套,环比增长了30%,同比增长了50%。从这些数据来看,郑州楼市的成交量确实有所回升,但是这是否意味着郑州楼市的回暖呢?
我们再看看价格。根据郑州房地产市场的最新数据,3月份,郑州的新房均价为12002元/平方米,环比下降了0.2%,同比下降了7.8%。而郑州的二手房均价为13322元/平方米,环比下降了0.1%,同比下降了9.4%。从这些数据来看,郑州楼市的价格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上涨,反而还有继续下跌的趋势。
综合来看,郑州市政府出台的救市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部分购房者的入市意愿,但是并没有改变郑州楼市供大于求、泡沫严重、下行压力大的基本面。因此,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认为郑州楼市已经见底反弹,而是要保持清醒和理性,认识到郑州楼市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和风险。
郑州房价还会继续跌吗?你还敢接盘吗?
那么郑州房价还会继续跌吗?你还敢接盘吗?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首先,从供给方面来看,郑州的房源还是非常充足的。根据最新数据,郑州的在售新房数量为19.5万套,而在售二手房数量为10.5万套。这些房源中,有很多是因为疫情、雨灾等原因导致的断供或延期交付的房源。一旦这些房源重新进入市场,就会给市场带来更大的压力。
其次,从需求方面来看,郑州的购买力还是有限的。根据最新数据,郑州的常住人口为1066万人,而户籍人口为1019万人。这意味着郑州的外来人口只有47万人,占总人口的4.4%。而且这些外来人口中,有很多是因为工作或学习等原因暂时居住在郑州,并不打算在郑州买房或长期居住。因此,郑州的刚需和改善型需求并不旺盛。
再次,从政策方面来看,郑州的调控力度还是很大的。虽然郑州出台了19条救市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并不是放松调控,而是优化调控。在这些政策中,仍然强调了“坚持房住不炒”的原则, “严格执行差别化信贷政策”,“加强对投机炒作行为的监管和打击”。而且这些政策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有时限的。比如,对于刚需和改善型购房者的优惠政策,只适用于2022年3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之间的购房行为。这意味着,郑州市政府并不想让郑州楼市出现过热或过冷的情况,而是希望保持一个平稳和健康的发展态势。
最后,从市场方面来看,郑州的房价还是存在泡沫的。根据最新数据,郑州的房价收入比为16.4,而郑州的租售比为0.3%。这些数据都说明,郑州的房价已经远远超过了郑州的经济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而且郑州的房子并不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和回报率。因此,郑州的房价还有下降的空间和必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你是真正的刚需或改善型购房者,你可以在市场低迷时选择合适的房源,但是你要做好长期持有和承受风险的准备。如果你是投机炒作或投资理财的购房者,你就要三思而后行,不要盲目跟风或听信谣言,否则你可能会成为接盘侠或韭菜。郑州楼市已经不是以前那个一买就涨、一卖就赚的楼市了,而是一个充满变数和风险的楼市。你要慎重考虑自己的购房目的、能力和预期,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