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家伙,耶伦的瓜刚吃完,又来新瓜了,这几天车企的消息炒的沸沸扬扬的!
7月6号,16家车企联合签订了《汽车行业维护公平市场秩序承诺书》,简称”不降价承诺书”,结果2天后,中汽协发公告称,此协议触犯《反垄断法》作废。
这种事情,我们见怪不怪了!
通过价格战走量来抢占市场,本来就是伤敌千人,自伤八百的做法。这次车企联合签订不降价承诺也不是突如其来的,是必然结果。
为了扩大自己市场份额,今年1月份,特斯拉率先降价,之后国内车企不甘示弱紧随其后,车市迎来疯狂的降价潮。
问题是特斯拉产量大,有规模效应,降价还有很大利润空间,但国内很多汽车企业本来就不富裕,这一打价格战,一个个叫苦连天,照这形势再打下去只能申请破产了。
所以,恍恍惚惚降价半年后,中汽协只能出面调解。毕竟除了特斯拉,那15家都是自己家的孩子,自己不疼谁疼啊。
这才有了上面的承诺书!
中汽协疼自己的孩子确实没有错,问题是“不降价”也不是长久之计。国家引进特斯拉就是要制造鲶鱼效应!温室里的花朵怎么能行呢?
1
一直以来,咱们的做事风格就是无条件保护国产品牌,怎么这次给特斯拉开了绿灯呢?
其实,在引入特斯拉之前,也给了国内汽车企业很多机会,出台很多财政补贴扶持政策,补贴力度还是很大的,但国内汽车企业不给力,没有达到让人满意的结果。
既然靠内部提升效果不行,那只能来个“鲶鱼效应”,倒逼国内车企加快速度升级。
所以迫切需要引入一家全球领先、国际品牌的汽车企业,来刺激国内市场。
特斯拉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成了天选之子。
我们的短板领域,比如电池、电机、充电、导航等等,特斯拉刚好都具备绝对优势,可以把我们的短板补强。同时,我们还能学习特斯拉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技能,这是个双赢的结果。
总是要做一个选择,要选择,就一定有利有弊。好处我们讲完了,那弊端呢,就是适者生存了,肯定会让很多车企淘汰出局!
2
上海引进特斯拉之后给了它很多优惠条件:
提供免费的土地;
提供160亿贷款,利息3.9%;
保证2019年前把厂建完;
提供5.9亿补贴……
这些优惠条件力度之大,确实让国内车企羡慕不已。无可厚非,人家特斯拉有这个实力,就应该享受这个待遇!
当然作为回报,要求特斯拉2020年开始要实现国产率100%;2023年年底开始每年缴税22.3亿元;未来5年,要在上海投140.8亿建设资金。
结果,每年缴税22.3亿元这一条件已经提前实现:
2021年特斯拉国外税单是8亿3900万美元,大概53亿人民币,而美国的税单只有900万美元,也就是说特斯拉大部分税款交给了中国!
毫无疑问,引进特斯拉是个大手笔,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
国内新能源汽车蓬勃的发展,跟特斯拉这条“鲶鱼”也是息息相关的,不然政策补贴再多也是打水漂,只有生死存亡才是企业前进的动力。
3
单打独斗不行,那干脆咱们一起抱团吧!
联合起来不降价这事靠谱吗?
先不说违反垄断法,就目前国内的形势,为了刺激消费,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简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不能最终活下来都难说,这时候谁还管什么垄断合理与否?
回顾一下,今年年初国内车企销量已经普遍比较差,1月特斯拉大幅降价,接下来比亚迪、极氪一看情况不对,这是要抢市场啊,赶紧纷纷跟进。
从结果看,降价在短时间内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5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1.3万辆和71.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3%和60.2%,市场占有率达到30.1%,发展势头良好!
但以价换量也是无奈之举。
降价是可以,但不能一直降价,一旦有预期,大家就不敢买了。就像买股票一样,大家买的就是预期,价格涨的越好,大家预期未来价格还要涨,买了之后即便是以后不想要了,至少还有人接盘。
那买车也是一样道理,大家预期未来还要涨价,更愿意趁现在价格低的时候买进去,就算开几年换车了,至少还能收回点成本,不然买进去就降价,多亏啊,那再等等多好。
所以现在降价也不是,不降价也不行,说到底还是品质上不去,说啥也没有用,靠地方补贴也只是权宜之策,而真正核心的还是技术提高,降低生产成本。这就是鲶鱼效应的好处。
4
牛哥认为,这次国内的车企价格战,说到底还是特斯拉以一己之力掀起来的,还一不小心掀起了过去多年来国内车企的“价格底裤”。
特斯拉的“入侵”,是真的发挥了鲶鱼效应,让国内的车企不断承压!
毫无疑问,16家车企联合签署的承诺,无疑是让“鲶鱼入侵”带来的危机感给闹的。这时候大家更要想方设法提高自身能力,多找找自身原因,多听听消费者声音,大环境是这样,靠谁也没用。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