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邓新圣
近日,学生恶意篡改同学高考志愿被行拘的新闻引发网友关注,并迅速登上热搜榜。
7月2日,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公安分局西区派出所接到报警,有群众称自己的高考志愿被篡改。民警很快锁定违法行为人并积极劝投。7月3日下午,违法行为人项某宇到派出所自首。据悉,项某宇因与同学关系不好,在学校拍下同学的准考证号,使用电脑登录高考招生平台多次试密码,成功登录同学的账号后,非法篡改其高考志愿。目前,公安机关已依法给予项某宇行政拘留五日的行政处罚,湖北省招办已准备让受害人重新填报志愿。
“差点害别人一辈子……”“为什么能如此轻易篡改他人志愿?”“为何是被行政拘留五日?”众多网友纷纷留言。针对网友关注的一些法律细节,记者近日采访了相关专家。
篡改他人高考志愿可能涉及什么罪名?
“实践中,类似篡改他人高考志愿的情况并不常见,这一行为适用的法条主要是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浙江六律律师事务所副主任、二级律师柳沛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九条规定,行为人违反国家规定,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造成危害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据媒体报道,荆州这起案子因为没有结案,警方说处罚依据不方便透露。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对项某宇的处罚可能是依据该规定。”
柳沛表示,幸好管理部门及时给予受害者重新填报志愿的机会,“假如被篡改的志愿无法修改,延误被篡改考生的读书机会,造成了不可逆的后果,项某宇的行为则可能涉嫌触犯刑法”。她举了个例子,2016年,山东菏泽单县曾发生一中学生陈某篡改四名同班同学高考志愿的案件。被告人陈某出于嫉妒,偷偷记住同班四名同学的身份证号,使用初始密码登入报考系统篡改了他们的志愿,导致四名同学无法进入心仪的高校就读,最终陈某被法院以犯破坏计算机系统罪判处有期徒刑7个月。
“判断是否应该追究刑事责任,关键是看后果是否严重。”柳沛说,刑法第286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增加的操作,后果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菏泽的案子就是依据了这一规定。”
破解他人密码违法吗?
项某宇登录高考招生平台多次试密码,成功登录同学的账号,非法篡改其高考志愿。那么,破解他人密码这一行为会涉嫌犯罪吗?
中国计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汪江连表示,对于这一行为,如果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角度来说,未必构成犯罪,需要从其行为所产生的危害、结果等角度,适当考虑刑事惩罚的可能性。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017年发布的《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明确规定: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第三项、第四项规定以外的公民个人信息五千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情节严重”。
填报志愿一定要保管好密码
篡改他人高考志愿的情况虽然少见,但对相关当事人的影响极大。采访中,专家都建议考生应妥善保管自己的准考证号码和密码,及时修改初始密码,尽可能设置包含一些特殊字符、大小写等不容易被破解的密码,不要随意透露个人相关信息。同时,考生志愿填报后,要反复确认志愿填报信息,如发现信息被篡改或者出现无法填报志愿等异常问题,应第一时间联系公安机关及时报案,并向学校老师、教育主管部门反映,寻找补救办法。
来源:浙江法治报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