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1日8时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10月31日8时11分,被称为“博士乘组”的神舟十六号飞船乘组3名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从中国“天宫”空间站成功返回地球。在此次任务中,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航天科技集团九院771所等西安力量,成功护航“博士乘组”顺利返回。
架起航天员回家的“太空天路”
在“回家”过程中,航天员与地面的联系以及航天员的身体健康情况都是地面的科研人员最为关注的事情。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以下简称“西安分院”)为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研制的中继终端是空间站与地面建立通信联系的重要通道,航天员在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内生活的状况、与地面的通信以及地面对天和核心舱的测控都是通过中继终端来实现的。完成天和核心舱内的工作任务后,航天员的工作室就从天和核心舱转入神舟十六号飞船。由西安分院为神舟十六号飞船研制的升级版中继终端接续奋斗,在返回前几天就正式开始工作。
中继终端通过与天链中继卫星实现“太空握手”搭建了信息传输的太空通道。地面与飞船、航天员的通信,地面测控信号的传输都需要通过中继终端搭建的“太空天路”来完成。当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的时候,安装在推进舱上的中继终端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轨的多颗天链一号、天链二号卫星作为天基基础设施,圆满完成了此次中国空间站任务的太空护航。中继卫星的天线分系统、转发器分系统等全部有效载荷均由西安分院研制。
为确保航天员的安全,提升飞船自主运行的能力,飞船系统设计了在轨自主应急返回的救生方案。也就是说一旦飞船与地面失去联系,地面指挥系统无法为飞船计算准确的落点,飞船将启动自主应急返回系统。届时,由西安分院为神舟十六号飞船研制的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作为航天员的“太空App”,可以进行轨道预报,并通过“神经网络”计算落点的控制参数,寻找优选落点,实现飞船在地面测控通信网之外自主应急返回。
当神舟十六号飞船返回舱顺利返回地球家园后,如何迅速找到返回舱和航天员成为地面搜救人员最关心的事情。西安分院为神舟十六号飞船研制的天线网络会在飞船着陆后,通过开关选择接通朝向地面上方的天线,确保地面的搜救人员可以通过天线网络来找到返回舱。
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桂海潮安全顺利出舱。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西安智造”为航天员一路保驾护航
本次任务,航天科技集团九院771所为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配套数据管理中央计算机、环境与生理保障分系统数据处理计算机、舱载人体医学生理监测计算机、话音处理计算机及多个品种的集成电路产品,配套产品工作正常,为返回任务圆满成功提供了有力保证。
数据管理中央计算机相当于飞船的“神经中枢”。在飞船飞行过程中,通过系统总线,完成对数据管理分系统及其他分系统设备的控制和管理,实现各类数据及指令的存储、控制、处理和转发,具备故障工作/故障安全的能力。数据管理中央计算机设计采用了三机冷(热)备份系统结构和软(硬)件多种冗余容错技术,保证了计算机在飞行过程中的可靠性。
环境与生理保障分系统数据处理计算机是载人飞船环境与生理保障分系统的数据采集、处理和控制设备,负责采集飞船内部的环境参数和生命保障参数,通过对参数的处理和运算,准确控制各类动作控制计算机的调节,保证飞船舱内具有合适的氧气浓度、温度和湿度等环境,为航天员创造飞行时基本的生活条件和适宜的工作环境。
话音处理计算机是载人飞船舱内航天服系统的关键设备,安装在通信头戴装置内,相当于航天员在飞行过程中与地面站联络的直接通话桥梁。(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关颖)
来源:西安新闻网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