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新闻·杭州浙江大学校友会
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志愿升旗手中,有一位来自浙江大学退役士兵协会的郭龙。
郭龙曾于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部队,现为浙江大学历史学院2021级本科生。
当他得知自己入选亚运会升旗手时,心潮澎湃,“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作为一名浙大学子,能够在杭州、在这么一场重要的国际性体育盛会中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我感到十分光荣。”
所有升旗手都是亚运会颁奖运行团队从各大高校志愿者中精心选拔出的佼佼者,每一位都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和考核,郭龙也不例外。“升旗作为亚运会充满仪式感的重要环节,绝不能有任何失误。这也对我们升旗手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选拔时,教官首先考虑的便是身高和精神面貌。本次亚运会升旗手们的身高普遍在1米8左右,同时要求精神昂扬,自信乐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二是仪仗基础,选拔出的升旗手大多为退役士兵和国旗仪仗队队员,有一定的队列和仪仗基础,体态匀称,动作协调。
入选后,在欣喜之外,郭龙立刻投入了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首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军训。“军训期间,教官始终以更高的标准、更难的要求来严格训练我们。”首先是军姿,为了达到军姿正直挺拔,精神昂扬的要求,升旗手们常常在训练场上顶着太阳训练,一站就是至少40分钟。在练习齐步走时,教官们将标准精确到每一厘米,要求旗手的每一步都是75公分,并且动作整齐划一。烈日炎炎下,意气风发的青年旗手们一直重复练习,不断定型定位,直到形成肌肉记忆,确保每位队员动作整齐一致,队伍排面整齐。
“其中最难的动作就是扛旗动作的定型定位,要求整个队列排面横看一条线、竖看一条线、斜着看还是一条线,不仅要求升旗手人齐,所有升旗手肩上旗杆的角度也都要整齐划一。”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郭龙一直重复练习扛旗动作的定型定位,扛着旗站军姿一站就是半小时,原地摆臂练习练到手臂不停发抖,汗水顺着手臂大颗大颗地砸向地面。
通过长时间的重复练习和教官们的细致纠正,升旗动作已经化为肌肉记忆,等到最终考核的环节时,所有升旗手都精神昂扬,队列排面整齐一致,扛着旗齐步行进整齐划一,升旗动作干净利落,达到了预期训练成效。
“一个月的专项训练时间长任务重,更是打乱我原本的暑假计划安排。”郭龙也经历了不少曲折。由于训练与短学期课程冲突,郭龙基本都是白天训练,晚上休息时看课程录播写作业,原本与家人计划已久的旅游计划也只能推迟。“但是我的家人对我参加集训十分理解支持,他们对我能入选升旗手感到相当自豪。”训练期间,郭龙的家人们始终鼓励他刻苦训练,劝慰他不要有任何思想包袱。得益于家人的支持,郭龙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训练,最终以优异成绩顺利结业并获得了“优秀学员”的表彰。
谈及自己的入伍经历,郭龙挺起胸膛,十分自豪。最初新兵们的任务主要是内务、队列和体能。体能摸底时,郭龙3000米跑了将近13分钟,单杠硬拉也只有三四个,“当时觉得训练太辛苦,班长看出了我的心思,于是找我谈心,告诉我当一名好战士,首先要完成从一名大学生向合格军人的转变,告诫我还需加倍努力。”
听了班长的话,郭龙下定决心要以一名战士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体能弱就每天晚上加班强化,付出更多的辛劳和汗水。在一次次的磨砺摔打中,郭龙逐步实现了从浙大学子到合格军人的蜕变,在最终的新训考核中,郭龙全部科目均达到优秀水平,还荣获了军事训练尖子的荣誉。
“我一直以为,当兵就要到最苦最累的地方,特种作战分队是尖兵利刃,是最能塑造人的地方。”于是,特种兵成为郭龙的理想选择,新兵结束后,在班长的支持下,他填写了特战分队的志愿并通过选拔,参加了特战学兵集训。
几个月的特战集训强度很大,从最初的不适应到每次训练主动给自己加压,郭龙逐渐融入了这个紧张又充实的集体。
完成特战学兵考核来到特战连后,他们陆续展开了捕俘格斗、应用攀登、特种射击、特种装备操作等科目,内容更多,难度也更大。组织步枪多种姿势射击训练,一组30分钟,立姿、跪姿、卧姿据枪各10分钟,一练就是一上午。“起初几次,我练到手都抬不起来,腿也不停发抖。”
练习步枪快速射击,出枪、上膛、瞄准、击发,为了达到四秒钟完成五次击发的标准,郭龙终日不停地重复练习这一动作,直到产生肌肉记忆。
“面对日复一日的高强度训练,我逐渐理解了什么叫作‘特战特训,永争第一’。”身边的战友没有一人打报告放弃,郭龙也咬牙坚持,“我深知只有把手中武器装备练好了、把特战技能练精了,将来在战场上才能游刃有余,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成为真正的特战尖刀。”
凭借着过硬的军事素质,郭龙成功通过特战等级考核,成为一名特战勇士,并荣获了“四有”优秀士兵和嘉奖的表彰。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