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主题
查看: 71747|回复: 0

2个新闻,“有趣”+“伤感”

[复制链接]

14

主题

125

回帖

286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86
发表于 2023-7-13 23: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1个新闻,既“有趣”又“伤感”
说是今年5月的时候,四川遂宁有2个男子接到朋友邀请去玩。结果上车后被3个人一路“裹挟”,被计划偷偷卖到缅北去。还好在车上睡觉时,迷迷糊糊听到“缅甸”,偷偷让朋友帮忙报了警。
最终在多地警方合作之下,才在11个小时候、近900公里外的昆明,成功解救了他们。
是不是感觉很神奇,像是自媒体编的段子。
我特意去查了下,居然还是真的!?
对应的内容在遂宁公安7月12日的发布中,有分享了这个案例。
办案民警通过微信安抚两名受害人情绪,同事指导两人开展自我保护、实时共享定位、在公安、边防检查站等安全地点积极自救。经过11个小时连续工作,5月29日9时许,通过多方共同协作,云南昆明警方在昆明市区将嫌疑车辆挡获,成功解救了小阳和小华,并挡获3名嫌疑人。
也算这2位哥们运气好,遇到了3个不怎么靠谱的“绑架犯”,给留了个手机。
否则,大概率就被“卖”了。
放张当时微信沟通聊天的截图(真实),大家感受下“紧张”又带”喜感”的氛围吧。

出于好奇,又去搜了下互联网上关于被拐去缅北的一些“案例”。
男子被朋友约酒吧醉酒醒来已到缅甸、男子在被卖到缅甸途中跳车报警、个孩子被骗缅甸遭电击开水烫...
故事曲折复杂、离奇“精彩”、匪夷所思...颇有几分小时候看《故事会》的感受。
看到一些网友总结的特征,其也非常明显,所谓的“缅北骗局”就跟大部分“理财骗局”一样。
无非就2点。
A.高薪=高收益
B.“朋友”邀请=“朋友”介绍
2者如出一辙...
...
第2个新闻,是工银理财董事长的演讲,里面有1段内容。
理财业务更偏重产品财富管理更偏重服务。但两者之间有共同的使命,存在很多共同点。
--2023年7月12日-工银理财董事长王海璐, “2023招行财富合作伙伴论坛”
普通用户去银行APP或者柜面,其实都还只是“理财业务”。
大部分所谓的客户经理、财富顾问,也都只是“销售”罢了。推哪些、卖你什么,当下大都是销售导向。
讲真的,目前为数不多遇到,“让人感受到”是站客户角度、市场角度的,也就个别的保险销售了。
因为各种原因,很难避免“销售人员被迫”。理财险“佣金高”,就主推理财险...某某理财产品是战略合作伙伴的,需要冲规模,那就推某理财产品。
你要说这些产品怎么卖?其实也不难,一方面产品也不会特别“差”,最多也就性价比低。另一方面,再怎么样的产品,其实也总能找到卖点。
真要站客户、市场、产品去考量,个人看法是当下大部分理财经理都没这个能力、没这个服务。
财富管理?!还不至于。
因此,个人建议绝大部分用户对于理财产品、市场,还是是要建立“认知”的。
最起码,你个人要能自己分辨买的是什么吧?
举个很直观的例子,之前某J银行的活动存款产品:日日鑫,就有不少朋友私下来问这个是存款还是理财啊?

上图的这位朋友还是提前问的,多少也算是有几分谨慎了吧...
还有不少朋友是存后来问的,就很尴尬了。
要我收,与其去信网友、信博主、信朋友...还不如自己搞明白。
就拿上述例子来说,只要是正规金融机构的话,核实产品性质最简单的1个方法,就是客服。但凡,通过电话客服、在线客服官方核实,正面回答的答案,一般准没错。
其实这种啊,但凡有个靠谱的财富管理,可能也就没这么麻烦了。把钱给你管理,买理财也好、存款也罢,也就没这些“烦恼”了。
可惜大部分人没这这么财力,银行也没人力和成本,“两难”。
...
老生常谈1个建议,没搞懂之前,要么别碰,要么就少碰。
尤其是一些“高收益”,多少是有你看不到的“风险”。收益越高、风险越大,这话是没毛病的。
拿银行存款来说,大部分朋友对于小银行的风险,大都会把握到《存款保险条例》兜底的部分。
基本也够了,所以你看在这个 “兜底”之下,一般也不会高到有多“离谱”。看现在4%以上就能被媒体说是“高息”了,可见银行的“难处”。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

电话

喵酱客服:13124888978

下单

微信小程序

抖音小程序

关注

抖音号1

抖音号2

APP

顶部

精拍沪牌
公司沪牌
车务代办
拍牌知识
喵酱同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